在陕西省汉中市,人口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汉中市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4.31%,65岁以上人口占比亦高达17.71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,是陕西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。“未富先老”叠加“未备先老”,传统家庭的失能照护难以为继,“一人失能,全家失衡”成为许多汉中家庭的真实写照。
从全国范围看,汉中市的情况并非孤例。在此背景下,汉中市政府积极推动将长护险试点纳入“医养在汉中”城市品牌战略。汉中市也成为陕西唯一的长护险试点城市。
一直以来,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是制约长护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现阶段,许多试点城市长护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医保基金划转,个人缴费占比较小,这种筹资模式使得长护险对医保基金依赖度过高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医保基金本身也面临着较大支付压力,长护险资金可持续性面临考验。
针对以上问题,在筹资测算过程中,汉中市政府及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前期调研、摸排、走访、会议研究等创新提出建立多元化筹资模式,减少医保基金压力,明确采用个人缴费为主、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为辅方式进行筹资,最终确定采用“50+30+20”三方共担模式:个人账户年缴50元,医保基金划转30元,财政补助20元。这种结构性设计既分散了基金风险,又满足了业务推动的实际需求,确保了制度的可持续性。
在城固县103岁的徐爷爷家中,护理员正为他进行擦浴。这位选择“居家自主+上门护理”组合的老人每月既能获得6次定点机构的上门照护,还能领取基金支付的480元补助,用于支持家人对他的照护。
“该模式占比达享受待遇人群的55%。”工作人员介绍道,“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家庭温情,又注入专业力量。”
居家自主与上门护理相结合模式在依托失能人员的家人、亲属自主照料基础上,使失能人员能定期享受到护理机构上门专业护理。这种“基础+可选”的弹性设计,实现了失能人员能够享受标准化的生活照护,同时解决了家人在照护亲人和个人收入难以兼顾的难题,得到了失能家庭的高度认可。
长护险制度的核心要义是服务。为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与标准,汉中市医保管理部门制定了《汉中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项目及标准》,明确3大类40项护理服务项目,包括身体护理、生活护理、医疗护理等,所有重度失能者能从中选择7个服务项目“服务包”。根据失能等级和护理方式不同,相关部门制定了从450元到1620元的15个差别化的支付标准。同时,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还可单独或同时获得护理用品、助浴护理、辅具租赁服务等3个特色服务项目,满足了不同失能人员的多样化需求,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,长护险不仅解了失能家庭之困,更成为激活汉中康养产业的强力引擎。
试点四年来,汉中市落地37家定点机构,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产业能级的跃升。从单一的医疗机构、养老机构,到专业上门护理机构,并延伸出辅具租赁机构和护理耗材配送机构,一条覆盖“医、养、护、械”的完整产业链条初具规模。